
新闻资讯
News And Information
前瞻洞察|双光子聚合赋能SERS基底快速制造
发布时间:
2025-07-29
引言:表面增强拉曼光谱(SERS)技术因其在单分子检测层级的高灵敏度而备受关注,而高质量的SERS基底正是其性能的关键。2025年,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(VUB)与日本滨松公司联合研究团队在《Nanoscale Advances》上发表题为“Toward nanofabrication of SERS substrates with two-photon polymerization”的研究,首次系统展示了如何借助双光子聚合(2PP)技术实现高结构均匀性、快速制备、百万倍拉曼信号增强的SERS基底制造流程,为高性能光学传感器提供全新制造范式。
摘要:表面增强拉曼光谱(SERS)已证明其能够在单分子水平上表征生物物质,而无需特定的生物识别机制。各种纳米制造技术使SERS基底的原型设计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。本研究报告了基于双光子聚合(2PP)的SERS基底的设计、制造、原型设计和计量的完整流程。高度可控的激光直写技术可以制造长宽比高达4的单个纳米柱。所开发的SERS基底显示出高达106的拉曼信号增强,与商用基底相当。此外,2PP打印的SERS基底的快速原型制作时间从一分钟到不到两小时不等,具体取决于纳米打印方法和长宽比要求。该工艺控制良好且可重复,可实现纳米结构阵列的均匀分布,从而使SERS基底可用于广泛的应用和不同分子的表征。
在当前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(Surface-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,SERS)技术应用中,商业化基底的制造工艺仍然面临一系列难以逾越的挑战。主流的SERS基底多采用纳米压印或反应离子刻蚀等平面微纳加工技术,代表产品如Hamamatsu和Silmeco尽管具备较强的批量化能力,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。这些传统工艺往往难以实现对三维结构的灵活调控,同时也缺乏对热点(即高局域电场区域)密度的精准控制,导致整体性能表现存在波动。此外,固定的模具与加工流程使得新结构的测试与迭代周期被大幅拉长,加工流程复杂且成本较高,极大限制了SERS技术向更广泛应用场景的拓展。
为打破这一局面,研究团队提出采用双光子聚合(Two-Photon Polymerization,2PP)技术作为SERS纳米结构制造的新路径。该技术基于非线性光吸收机制,利用飞秒激光在三维空间中精确诱导聚合反应,在无需掩膜的前提下,直接在光刻胶中写入三维结构,打印过程中光斑可精确控制结构的高度、间距与直径,实现纳米级别的打印分辨率。实验证明,2PP技术的最小结构尺寸可达约75纳米,结构纵横比最高可达4,且一个50×50微米的阵列区域最快可在1分钟内完成打印。相较于传统技术,2PP不仅提升了制造效率,更显著拓宽了结构设计的自由度。
图1.体素阵列的参数。(a)单层体素阵列;(b)多体素阵列
在具体实施中,研究团队采用了两种不同的2PP策略:其一为单体单层打印(Single-Voxel),其特点是打印速度快、结构排列均匀,适合构建低纵横比、规整分布的纳米柱阵列;其二为多体堆叠打印(Multi-Voxel),则通过多个体素依次堆叠形成高纵横比结构,虽然打印时间相对较长,但可获得更高的局域电场增强效果。通过有限差分时域(FDTD)仿真与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及原子力显微镜(AFM)表征,研究者对两种策略构建的纳米结构进行了系统对比。在增强因子(Enhancement Factor,EF)与最低检测限(Limit of Detection,LOD)两项关键性能指标上,2PP打印的结构均表现出色。以商用Hamamatsu基底为对照,其最大增强因子约为4.33×10⁵,检测限为2.63微摩尔;而2PP打印的“塌陷型单体结构”可实现1.80×10⁶的增强因子,检测限仅为0.17微摩尔,打印耗时不到一分钟;“均匀型多体结构”在2小时内完成打印,其增强因子达到7.71×10⁵,检测限为0.42微摩尔,全面超越商用品质。
图2.采用单体素方法制备的纳米结构的AFM(a和c)和SEM(b和d)图像
图3.采用基于多体素的方法制备的纳米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(AFM)图像。(a)和(b)对应于相同的最低激光功率,但高度和间距值不同。(c)和(d)仅在功率值上有所不同,(e)对应于施加的最高激光功率。
进一步的光谱实测中,研究团队以1.5mM浓度的BPE(1,2-双(4-吡啶基)乙烯)为模型分析物,系统评估了不同结构的SERS信号强度与空间一致性。实测表明,2PP打印结构的平均增强因子相比商用基底提升6至10倍,且在整个测试区域内的点对点信号误差(即相对标准差RSD)控制在20%至26%之间,说明其空间一致性优异。此外,最低检测限下降近一个数量级,最低可达170nM,进一步证明了2PP技术在提升SERS基底灵敏度与稳定性方面的巨大潜力。
图4.(a)使用上述SERS基底的BPE光谱,并与Hamamatsu基底进行比较。光谱在256张光谱图上取平均值,并使用雷尼绍WiRE软件的智能多项式基线校正功能对基线进行校正。(b)30μm×30μm实验增强因子热图(2μm分辨率),最大归一化后用于检查2.5μM BPE在1606cm-1峰处的塌陷纳米结构与均匀纳米结构。红色方块表示与AFM测量区域对应的表面积。在颜色条上,0对应1.02×105,1对应7.36×105。
研究同时指出,通过优化激光功率、打印间距与结构高度等参数,可实现对局域热点分布的精准调控,提升热点密度与增强效果。仿真结果与实验观测高度一致,证实了2PP在“热点工程”上的强大适应性。尤其是在塌陷型结构中,由于邻近纳米柱间距较小、结构变形形成的缝隙复杂,产生了更强烈的局域电磁场,显著提升了整体增强性能。
展望未来,作者认为,双光子聚合技术在SERS基底制造中展现出独特优势:不仅具备快速原型制造的能力,还能根据具体应用需求灵活调整结构参数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“按需制造”。这一制造范式的变革,不仅使SERS技术在生物检测、环境监测、微流控芯片等场景的实用性大幅增强,也为后续在光敏树脂中引入金属纳米颗粒、实现柔性器件集成、甚至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打印参数优化等多种新方向提供了可能。可以预见,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产业链的完善,基于双光子聚合的高性能、低成本、可定制SERS基底将在未来微纳制造与精准传感领域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。
文章来源:Tatevik Chalyan,et al.Toward nanofabrication of SERS substrates with two-photon polymerization,Nanoscale Advances,2025,7,840–849.
DOI:10.1039/d4na00742e.
相关新闻